學習資訊

中文科書籍推介2

書名:《愛情詩流域》
  作者:張曼娟
  推介人:林海曼老師
   

《愛情詩流域》是張曼娟二零零零年的作品。書中記載了三十首中國古典詩作,作者更替這些古典詩歌換上現代時裝,描寫三十篇現代愛情故事,展現現代城市愛情甜美、苦澀,若即若離的面貌。全書分為四部份,當中包括「春之傾慕」、「夏日合歡」、「秋來繾綣」和「冬季離散」,分別代表追求、熱戀、相思和離別四個戀愛的階段。

在「春之傾慕」中,記述了八首詩人追求愛人的詩歌,第一篇李白的〈長干行〉,「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將一位少女因為難以克服心中的羞澀驚惶,於是一直低著頭,面向著牆壁投射出的暗影,即使有情人千百回的低聲呼喚,也鼓不起勇氣轉過頭來。李白的詩豪邁奔放,但這首樂府詩情感卻是細膩動人,詩中描寫一位女子由少女到少婦,從羞澀驚惶到死生相隨,一生活在愛與等待之中。

第二部份為「夏日合歡」,合共七首詩歌,描述詩人如何愛得義無反顧,其中〈上邪〉一詩最能表現這種情懷,「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霤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詩中描述一名女子大膽表白自己激烈炙熱的情感,一反古時女子含蓄的一面。

秋來繾綣」共記載了八首詩歌,道盡了愛侶之間的無盡相思。第一首元稹的〈離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元稹一生經歷無數的坎坷低潮,但他的妻子卻像一盞永不熄滅的長明燈照亮他,妻子離世後,元稹傷心欲絕,寫下了這首千古傳唱的經典詩作。

「冬季離散」共七首,表達了愛侶離別的苦痛。其中崔鶯鶯〈未知命〉:     「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曾經的愛情有甜蜜,也有憂傷,但當心意轉變,一切彷彿都成了前塵往事。

此書結合了古詩與現代浪漫創作,閱讀含蓄而多愁善感的詩,仿佛穿越重重時空到達古時,構築無垠無涯的想像空間,同學們喜歡閱讀愛情的作品,與其經常接觸大膽露骨的作品,不如轉換一下,閱讀此書,讓自己有另一番優雅的享受吧!

 
 
 
書名:《29張當票:典當不到的人生啟發》
  作者:秦嗣林
  推介人:林麗欣老師
 

這是一本寫當舖人事物的書,29張當票,書寫著29個動人的故事,盛載著29則深刻的生命體悟。

作為台北當舖經營者,作者在為期三十多年的當舖生涯裡,看盡人生百態,書中不只寫作者所見的種種光怪陸離,更描述生命給予他的感動與學習。當舖往往予人神秘之感;當票,是交易的媒介。顧客往往藉典當物品以借錢紓困,書中展現著各形各色的人、意想不到的當品、不可思議的典當故事……散盡家財的浪子,拿著一鐵盒來典當,打開裡頭是阿嬤留給他的「手尾錢」(親人往生前留給孩子的最後一點錢),竟然是要拿錢來當錢?當鋪流當櫃裡一支毫不起眼的派客鋼筆,竟然牽起長達二十年的師生情誼,找回一輩子也難以報答的恩情;由蔣介石總統親自提筆簽字贈與的白朗寧手槍,竟然流落到當舖之中,叱咤風雲的一代將軍,晚年淒涼……讓我們一起揭開神秘的面紗,一窺當舖裡的人生百態。或許在當舖世界裡發生的故事與你我不同,但希望藉這些故事,為大家在這個喧囂的世界,帶來一絲微光。

 

【作品】
《29張當票:典當不到的人生啟發》
《29張當票(2):當舖裡特有的人生風景》
《29張當票(3):門簾外的人生鑑定》

 
 
 
書名:日暮荒老的地平線上
  作者:陶傑
  推介人:曹宗罕老師
 
 
 
 
書名:《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
  作者:西西
  推介人: 梁東瑩老師
 

在一間小小的咖啡室裡,她正在等候相約好的戀人,但她並不像沉醉在戀愛中的女子般喜孜孜地翹首以盼,而是鬱鬱不歡地坐在一個幽暗的角落裡,飽受著內心的煎熬。因為她答應了要帶戀人參觀她的職場。關於她的工作,她一直沒有坦誠相告,因為朋友曾因此而嫌棄她、疏遠她。如今她終於鼓起勇氣,準備把一切和盤托出,卻令她陷入了苦惱之中。她的內心不斷在否定自己:像她這樣的一個女子,原是不適宜與任何人戀愛……

這就是書內其中一篇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的內容,敍述了一個愛情故事,但不單純是一個愛情故事,它不但讓你反思愛情的真諦,還為你揭開了一份較冷門(或是較偏門)職業的神秘面紗。究竟這個女子的職業是甚麼?且容許我先賣個關子,留待你們自己去尋找謎底吧!

或許讀者不禁會提出疑問:不是說職業無分貴賤嗎?為甚麼主人翁如此苦惱?旁人又憑甚麼論斷別人的工作?特別在現今講求「生涯規劃」的社會裡,少年人從小就開始認識自我,在成長的過程中掌握了各行各業的資訊後,經過一番裝備篩選,就為自己配對上合適的職業,有誰比自己更有資格擔當此重任?誰又有資格質疑別人的選擇?

小說的主人翁擁有一雙巧手,技藝超群,往往化腐朽為神奇。她承繼了家族的衣缽,承擔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職業,一直獨自在冰冷陰森的密室裡默默工作。她不奢求別人的稱許,只希望沉睡了的人們變得更體面、更溫柔、更安詳,盼望能為憂愁哀傷的親屬朋友帶來一點點安慰。像她這樣一個才華出眾、堅忍善良、敬業樂業的女子,難道不足以令戀人肅然起敬?難道人世間的愛情竟是如此膚淺脆弱的嗎?

《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裡的十六篇短篇小說,每一篇都足以讓讀者細細品味。西西的作品充滿了濃厚的本土色彩,流露出作者對香港社會和市民的細膩關懷。作者擅長以豐富生動的想像力說故事,更勇於嘗試各種新穎有趣的創作手法,讀畢全書後,相信定必令讀者嘆為觀止。

 
 
 
書名:《行走吧!旅孩》
  作者:赫赤
  推介人: 許碧蓉老師
 

根據2017年的統計數字,香港人借閱圖書數量的首十位,旅遊書籍佔了其中九位,可見港人對外出旅遊之熱衷。普遍港人認為平日工作壓力大、忙碌的生活令他們喘不過氣來,所以每到假期,都要收拾行裝,到異地吃好的、買好的、欣賞好的風光。可是,往往短短的五天旅程,人們為了趕景點、忙「打卡」,每到一個景點只能走馬看花,亦不時花上大量金錢滿足物質的享受。這種旅行模式真的能讓透不過氣的港人真正回復元氣、洗滌心靈嗎?

赫赤,一個剛大學畢業的22歲女生,不依傳統路徑在畢業後找一份穩定的職業,反而鼓起勇氣,去一趟長達三個多月的深度旅行。她所選的地點並不是熱門的日、韓、台,而是一直被外界標籤為危險地帶的中亞。起初閱讀此書時,甚麼「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等的名字和地理位置實在令我有點頭昏腦脹,但細閱之下,赫赤的文字裡我讓看到當地美如山水的景緻,讓我感受到從未接觸過的中亞人的美貌與氣質;又從她毫不客氣地住進當地人的家裡、跟他們對談與互動,又讓我了解到當地人的文化與習俗。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伊朗」。伊朗一向給人的印象是可怕的、是充滿恐怖主義的,當然,每一個國度也有壞人與好人,而在赫赤的筆下,她在伊朗也曾遇見熱情好客、跑了二十公里也不收車資的的士司機、也有善良無比,在她快要體力透支時送她一袋蘋果的老婆婆。

正所謂「耳聽三分假」,我欣賞赫赤抱着懷疑的態度、勇於探索的精神遊走鮮為人知的國度,透過與當地人的交流,了解他們的歷史和文化,將這些神秘的面紗呈現在廣大的讀者面前。

這本著作讓我深深感受到「世界這麼大」,不只局限於那些熱門旅行景點。同時,赫赤也讓我從另一角度去看旅行的真正意義。盼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儲起赫赤的勇氣,來一趟深度旅行。

 
 
 
書名:不合常規卻讓你開眼界的小說集《多雲有雨》
  作者:劉以鬯
  推介人: 陳燕莊老師
 

劉以鬯先生是我其中一位喜愛的作家。要讀他的作品,我首推微型小說集《多雲有雨》。本書收錄了三十多篇微型小說,在書中序文,劉先生說這是一本「不合常規的小說」,在取材及表達手法上,這本書的「不合常規」正是它最引人入勝之處。

以<天堂與地獄>一篇為例,作者以蒼蠅為敍事者,記蒼蠅飛到一間高級餐廳覓食。在這「天堂」裡人人穿華衣美服,但卻讓蒼蠅看到一個展現了人類醜惡面的故事。故事內容不述了,但劉先生以人人厭惡的蒼蠅道出人性的卑劣,由牠哀嘆人類世界「如此齷齪」,何其諷刺。

構成傳統小說的主要元素不離人物角色、對話、情節等等,如何捨棄以上元素,單靠描寫景物來講故事?在<吵架>一篇,作者只客觀描述一間房子裡的物品:破爛的相架、茶几上一隻破碎的玻璃杯、倒在沙發上的座地燈、在地板上如夏夜裡的螢火蟲般閃耀的玻璃碎片、被撕成兩半的男女合照……通過一路呈現的物件,讀者便能構想出一個婚姻關係破裂的故事。

你可有想過,如果死物能說話,這將是個怎樣的世界?在<動亂>一篇,作者替街道上目擊動亂發生的物件「落口供」,記錄他們在動亂發生時的見聞感受。從玻璃汽水樽到街燈到郵筒到的士,以他們的說話勾勒出一幅幅動亂的畫面。最後,文章以一個非常特別的敍述者作結,凸顯出文章主題,巧見作者心思。究竟這個敍事者是甚麼死物呢?就請你翻開圖書細看吧!

這本小說的「不合常規」讓人驚喜連連之外,這本小說裡頭有些文章乃六七十年代寫成,細讀時卻猶如敍寫今天的香港。如此獨特而超越時間的本地小說,實在值得我們細看。

 
 
 
書名:《十個辭彙裡的中國》
  作者:余華
  推介人: 趙煥玲老師
 

作家之所以為作家,是因他們願意花時間反覆思考,然後執筆寫字,寫一些觸動自己心靈又自覺對周遭環境有所影響的事情。

說起「棄醫從文」的作家,除了大家熟悉的魯迅外,余華亦是其中之一。或許二人「所棄之因」不同,但「從文之果」,我相信大抵相同。

在《十個辭彙裡的中國》中,你會看到中國社會因經濟騰飛帶來的巨大變化, 作者用了「人民」、「領袖」、「閱讀」、「寫作」、「魯迅」、「差距」、「革命」、「草根」、「山寨」、「忽悠」十個辭語來寫中國。

要劃分十個辭語屬於褒義還是貶義有一定難度,因為在書中你會發現十個辭語的內涵並不是過往你我所認識的範疇,例如:你知道「人民」包含「網民、股民、基民、粉絲、工人、農民工……」嗎?其實你我也有機會成為其一。另,曾經被描述為中國最偉大領袖的毛澤東,他的地位已被「創新領袖、地產領袖、IT領袖、傳媒領袖、商界領袖、企業領袖」所取代,看此篇章腦海閃過的名字是創立「阿里巴巴」的「馬雲」。

書中最讓我感興趣的一篇是「山寨」。

「Nokir」、「Samsing」、「Suny-Ericcsun」的真身是「Nokia」、「Samsung」、 「Sony-Ericsson」,還有一款手機自稱「哈佛通訊」,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作代言人,其宣傳廣告為「奧巴馬的黑莓──我的BlockBerry旋風9500」。我們在評擊國內抄襲的歪風時,不得不佩服那些牟利者的腦筋。除了山寨手機,還有山寨領袖,零八年湖南省為了推動旅遊產業,在湘潭舉行了毛澤東海選,當年就有十三位「毛澤東」,最特別的是除了跨性別人士參加外,人們覺得女性山寨版毛澤東比男子更似毛澤東。山寨熱潮席捲全中國時,山寨數碼相機、山寨速食麵、山寨牛奶、山寨明星、山寨春節聯歡晚會、山寨神州七號、山寨鳥巢國家體育館……山寨的出現,有她的積極意義嗎?

作者在書中指出這是草根文化挑戰精英文化、是民間對官方的挑戰、是弱勢人群對強勢人群的挑戰。

今日中國社會生態光怪陸離、美醜兼容、先進落後共存,我們身處的香港又如何? 我們能否有感性的經驗時,有理性的思考,甚或反省? 當我們評論某某某的自私,卻沒有想到自己的自私;當我認為人人對我不公時,我卻沒有想到我也是製造不公的份子之一。

唐朝白居易寫過「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其實無論身處哪個時空哪個地方,我們的生活永存的是善惡美醜,永遠像鐘擺一樣,不是向左便是向右,不是向善便是向惡,大部分人一生努力的是追求如何擺平兩端,達至中庸,換句話說是「平衡」。學生想平衡學習與娛樂的時間、老師想平衡工作與休息的時間、在職父母想平衡工作與子女相處的時間……可是,能實踐的人不多。正正就是這些不平衡推動著我們去追求平衡。人看「惡」多了會發現「美」的可貴,看到善良的真純。

魯迅也好,余華也好,他們看到的是人能以積極和樂觀面對生活,從憂患中生出智慧,讓人好好活下去。

仍然在埋怨自己不夠聰明、出身低人一等、為甚麼父親(或祖父)不是李嘉誠時,不妨看看《十個辭彙裡的中國》,當你思想逃離死胡同、跳出牛角尖、擺脫自設的緊箍圈,那會是另一番風景。

 
 
 
書名:《潮平岸闊》
  作者:高錕
  推介人: 蘇玉燕老師
 

今日我要介紹的一本書是前中大校長高錕的自傳,書名叫《潮平岸闊》。相信喚起大家對高錕校長的記憶,就是2009年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光纖、寬頻通訊等科學技術,對後世真是影響深遠。

《潮平岸闊》一書是高錕校長在2002年用英文寫成的,2005年由散文作家許迪鏘翻譯,所以裏面沒有提及他得到諾貝爾獎這件事,幸好這書是在2002年已經寫好,否則以校長現時的身體狀況,(校長在2002年被證實患上認知障礙症)實在難以執筆,縱然日後有人代寫自傳也好,但要對校長內心世界作更深入的認識,總是覺得有些欠缺和遺憾。

《潮平岸闊》全書共分為15章,第1章是寫到校長和太太如何邂逅,相知相交到共諧連理和之後的生活細節。第2至第5章是用倒敘方式,講到校長在上海的童年往事,之後因為政治的問題舉家移居香港。

而第6至8章是詳細交代了光纖的發明、改良及大量生產的過程。光纖的發明實在是為校長在創新科技的事業上,創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相信如果對科學有興趣,又或者想知道甚麼是光纖?光纖和我們今日能夠寬頻上網到底有甚麼關係?就絕對不能錯過啦!更何況這部份校長寫來絕不艱深,相信大家一定會讀得有趣味。

隨後的第9至12章是講到校長在光纖之外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平凡而又溫馨的家庭生活;還有這段期間他出任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時所發生的種種事情。而最後三章是校長回顧過去和對未來的展望。

閱畢全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固然是校長在光纖研究方面鍥而不捨的精神,但令我最為感動的是眼前出現了一位質樸謙厚、胸襟豁達,而又高瞻遠矚的學者,長者,科學家。為何有此看法,就讓我娓娓道來吧!

在書的第一章「邂逅」我們可以看到校長夫婦是非常恩愛的,雖然結婚差不多五十年,但仍然恩愛如昔,在書的內容安排上就可見一斑。校長在書的第一章就講到他們如何邂逅,而書的最後部份就是講到他們怎樣去渡過每年的結婚紀念日,安排這樣作首尾呼應,相信校長絕對是有更深的情意。

因為光纖的發明,別人都稱讚校長是偉人,是偉大的科學家,但在「富人、偉人與要人」這一章,校長這樣寫:
「1966年我寫的開創性論文,向科技界提出以玻璃纖維代替銅線用於通訊系統的概念,有人因此給我戴上一頂偉大的帽子。
單是我的意念,實不足以成其為偉大。時間的配合也很重要。如果通訊用玻璃纖維的提出,不是碰上製造技術足以配合,這個意念很可能就會夭折,……許多年後也許有人重提相同的理念,但我在這方面的貢獻可能早已給遺忘。
堅持也是成功的關鍵,我對自己的意念深具信心,鍥而不捨。為了推廣我的意念,盡可能讓更多人知道,從而吸引他們也投入研究,我周遊日本、歐美…… 只要集合更多人,就能結合彼此的成果,創出新天。
……我不認為自己有甚麼偉大,我只是因自己的工作獲得那麼多同行的讚賞,因而感到欣慰。」(頁303—304)
這一番說話,活靈活現地表現出校長的謙虛和對科學界高瞻遠足的學者形象。試問有多少人面對自己如此具深遠影響的成就,卻能作出這樣謙遜的回應,校長認為自己的成功,只是對信念的鍥而不捨,但更重要是時間的配合和別人的投入研究,「我不認為自己有甚麼偉大」。這不是與牛頓所說的:「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如出一轍嗎?

書中的第9至12章,是講到作為中大校長的種種經歷和體會。時維1987至96年間,在當時英政府的管治下,校長的待遇(或者特權)就等同於政府首長級的官員,對這些優惠,校長常常都會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但他亦常常提醒自己,絕不能將這感覺變為慾望,否則日後只會成為屁股指揮腦袋。君不見特區最高的首長,又或高官小吏,不都是因為「貪」而瑯璫入獄,又或者官非纏身嗎?校長身處其中的儆醒和自律,實在顯出他的睿智。

還有他入住中大半山的校長府時,他是絕對有權將校長府豪裝成為他們夫婦心目中的豪華府邸,但他們並沒有這樣做,仍然是以實用和簡單為主,就算是招待賓客的食物,亦不喜歡大魚大肉,而是崇尚清淡和健康。在這裏可以插一個笑話,校長府的管家,曾經提醒校長夫人,不要在附近的小店鋪買東西,(小店鋪或許是指當時在中大山上的百佳超級市場吧!當時自己住在研究生宿舍,下課後總會在超市打一個轉,記得曾經有同學指著一位衣著樸素的女士,說那是校長夫人)而是要出入名店,因為在大學校園有很多人看著他們,當然以校長夫婦的率真對這些說話一定是不以為然的。

還有校長亦有一個原則,就是出外公幹 如果要住酒店的話,就盡量享用酒店的設施,但仍要謹慎花費,絕不能拿公家的錢來揮霍。
從以上種種的事情,我們都可以看到校長嚴以律己,樸實無華的學者形象。
而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校長因為接受中央政府的邀請出任港事顧問,香港的學生,尤其是中大的學生反應強烈,更要求要與校長公開討論,在書中校長這樣寫到:
「…… 我向外界表明,這是與中央政府溝通的一個渠道,而我會忠於自我而且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意見,我認為有必要讓意見如實的直達中央,而不是如日後學生們所憂慮的,成為中央政策的傳聲筒。……同學們與我針鋒相對,他們顯然不認為中央領導人會聽取或理會人民的意見。……」(頁177—179)

我從當時一些報章的資料可以了解到,其實校長在書裏面,並沒有講出當日討論會的所有情況,而只是輕描淡寫地用了「針鋒相對」四個字,就交代了學生的行為。其實當日學生對校長是作了很多極具侮辱的行為,但校長沒有藉此篇幅來對學生嚴加苛責,又或為自己平反。之後有中大學生報的記者問校長,要如何處罰這班學生時,校長卻反問記者為何要罰學生呢!

當時有不少中大的高層認為校長太縱容學生,甚至乎表現得太軟弱或者無能,但校長在另外的訪問裏面,曾經就這件事這樣說過:
「……我感覺學生一定要這樣做,不然我們不會聽到新的思想,…… 我們至少有個反應,知道他們爭取什麼?」

當然很多年之後,亦證明校長並沒有違背當日對學生的承諾,而校長對學生的包容和寬厚,不單表現出他的胸襟氣度,更表現出一個真正教育工作者的深度和對長遠教育方式的高瞻遠矚。

掩卷沉思,校長的一言一行,都歷歷在目,不知怎的,總是心有戚戚焉!或許是憂校長的身體狀況?還是憂在高等教育界,位高權重的諸位學者,能否有校長的胸襟氣度和高瞻遠矚來培育人才;更能否有校長的風高亮節來作為後學的楷模。嗚呼哀哉!

後記
對於校長我亦曾經犯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毛病,記得我是90年代入讀中大教育學院的,當時是高錕校長主政,因為那幾年我在外讀書,對校長並不認識,更孤陋寡聞,根本不知道他在光纖方面的卓越成就。中學時期,只風聞前任校長馬臨教授,一位高大儒雅,溫文有禮的學者,對比個子矮小,一臉傻笑的小老頭,實在有點失望和不以為然。當然今日回想起來,實在覺得自己當年的無知和幼稚。看完這本書之後,讓我對校長有更多方面的認識,面對他崇高的人格,我就更為慚愧。
今日校長患上認知障礙症,記性是會逐漸衰退,在此我想借用梁文道在「校長好」一文所講過的幾句說話:
「希望他(高錕校長)忘記當年我們(一班中大學生)的惡作劇,忘記我們侮辱他的種種言行。但我是多麼多麼地盼望他,我們的老校長,能夠記住他剛剛得到的諾貝爾獎,記住他提出光纖構想時的喜悅,……」
這亦是我對校長的祝願。
                                                                     
再後記
驚聞噩耗,校長已在9月24日早上安詳離世,享年84歲。
在8月中旬,因為要寫一份書籍推介,於是重讀校長的自傳,回望校長的從前種種,已經是百般滋味,湧上心頭。但完稿還沒有一個月,就接到校長離世的消息,真是感觸良多。或許就把這篇書籍推介看作是一篇悼文,作為對校長的一種懷念吧!
別了!校長,從此再也不能看到你真純的笑臉。
別了!校長,從此再也不能看到你和夫人情深款款的溫馨場面。
別了!校長,但願我們一班後輩,能以你的謙厚質檏,作為我們的典範。
永別了!可尊可敬的高校長。
寫於2018年9月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