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要介紹的一本書是前中大校長高錕的自傳,書名叫《潮平岸闊》。相信喚起大家對高錕校長的記憶,就是2009年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光纖、寬頻通訊等科學技術,對後世真是影響深遠。
《潮平岸闊》一書是高錕校長在2002年用英文寫成的,2005年由散文作家許迪鏘翻譯,所以裏面沒有提及他得到諾貝爾獎這件事,幸好這書是在2002年已經寫好,否則以校長現時的身體狀況,(校長在2002年被證實患上認知障礙症)實在難以執筆,縱然日後有人代寫自傳也好,但要對校長內心世界作更深入的認識,總是覺得有些欠缺和遺憾。
《潮平岸闊》全書共分為15章,第1章是寫到校長和太太如何邂逅,相知相交到共諧連理和之後的生活細節。第2至第5章是用倒敘方式,講到校長在上海的童年往事,之後因為政治的問題舉家移居香港。
而第6至8章是詳細交代了光纖的發明、改良及大量生產的過程。光纖的發明實在是為校長在創新科技的事業上,創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相信如果對科學有興趣,又或者想知道甚麼是光纖?光纖和我們今日能夠寬頻上網到底有甚麼關係?就絕對不能錯過啦!更何況這部份校長寫來絕不艱深,相信大家一定會讀得有趣味。
隨後的第9至12章是講到校長在光纖之外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平凡而又溫馨的家庭生活;還有這段期間他出任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時所發生的種種事情。而最後三章是校長回顧過去和對未來的展望。
閱畢全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固然是校長在光纖研究方面鍥而不捨的精神,但令我最為感動的是眼前出現了一位質樸謙厚、胸襟豁達,而又高瞻遠矚的學者,長者,科學家。為何有此看法,就讓我娓娓道來吧!
在書的第一章「邂逅」我們可以看到校長夫婦是非常恩愛的,雖然結婚差不多五十年,但仍然恩愛如昔,在書的內容安排上就可見一斑。校長在書的第一章就講到他們如何邂逅,而書的最後部份就是講到他們怎樣去渡過每年的結婚紀念日,安排這樣作首尾呼應,相信校長絕對是有更深的情意。
因為光纖的發明,別人都稱讚校長是偉人,是偉大的科學家,但在「富人、偉人與要人」這一章,校長這樣寫:
「1966年我寫的開創性論文,向科技界提出以玻璃纖維代替銅線用於通訊系統的概念,有人因此給我戴上一頂偉大的帽子。
單是我的意念,實不足以成其為偉大。時間的配合也很重要。如果通訊用玻璃纖維的提出,不是碰上製造技術足以配合,這個意念很可能就會夭折,……許多年後也許有人重提相同的理念,但我在這方面的貢獻可能早已給遺忘。
堅持也是成功的關鍵,我對自己的意念深具信心,鍥而不捨。為了推廣我的意念,盡可能讓更多人知道,從而吸引他們也投入研究,我周遊日本、歐美…… 只要集合更多人,就能結合彼此的成果,創出新天。
……我不認為自己有甚麼偉大,我只是因自己的工作獲得那麼多同行的讚賞,因而感到欣慰。」(頁303—304)
這一番說話,活靈活現地表現出校長的謙虛和對科學界高瞻遠足的學者形象。試問有多少人面對自己如此具深遠影響的成就,卻能作出這樣謙遜的回應,校長認為自己的成功,只是對信念的鍥而不捨,但更重要是時間的配合和別人的投入研究,「我不認為自己有甚麼偉大」。這不是與牛頓所說的:「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如出一轍嗎?
書中的第9至12章,是講到作為中大校長的種種經歷和體會。時維1987至96年間,在當時英政府的管治下,校長的待遇(或者特權)就等同於政府首長級的官員,對這些優惠,校長常常都會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但他亦常常提醒自己,絕不能將這感覺變為慾望,否則日後只會成為屁股指揮腦袋。君不見特區最高的首長,又或高官小吏,不都是因為「貪」而瑯璫入獄,又或者官非纏身嗎?校長身處其中的儆醒和自律,實在顯出他的睿智。
還有他入住中大半山的校長府時,他是絕對有權將校長府豪裝成為他們夫婦心目中的豪華府邸,但他們並沒有這樣做,仍然是以實用和簡單為主,就算是招待賓客的食物,亦不喜歡大魚大肉,而是崇尚清淡和健康。在這裏可以插一個笑話,校長府的管家,曾經提醒校長夫人,不要在附近的小店鋪買東西,(小店鋪或許是指當時在中大山上的百佳超級市場吧!當時自己住在研究生宿舍,下課後總會在超市打一個轉,記得曾經有同學指著一位衣著樸素的女士,說那是校長夫人)而是要出入名店,因為在大學校園有很多人看著他們,當然以校長夫婦的率真對這些說話一定是不以為然的。
還有校長亦有一個原則,就是出外公幹 如果要住酒店的話,就盡量享用酒店的設施,但仍要謹慎花費,絕不能拿公家的錢來揮霍。
從以上種種的事情,我們都可以看到校長嚴以律己,樸實無華的學者形象。
而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校長因為接受中央政府的邀請出任港事顧問,香港的學生,尤其是中大的學生反應強烈,更要求要與校長公開討論,在書中校長這樣寫到:
「…… 我向外界表明,這是與中央政府溝通的一個渠道,而我會忠於自我而且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意見,我認為有必要讓意見如實的直達中央,而不是如日後學生們所憂慮的,成為中央政策的傳聲筒。……同學們與我針鋒相對,他們顯然不認為中央領導人會聽取或理會人民的意見。……」(頁177—179)
我從當時一些報章的資料可以了解到,其實校長在書裏面,並沒有講出當日討論會的所有情況,而只是輕描淡寫地用了「針鋒相對」四個字,就交代了學生的行為。其實當日學生對校長是作了很多極具侮辱的行為,但校長沒有藉此篇幅來對學生嚴加苛責,又或為自己平反。之後有中大學生報的記者問校長,要如何處罰這班學生時,校長卻反問記者為何要罰學生呢!
當時有不少中大的高層認為校長太縱容學生,甚至乎表現得太軟弱或者無能,但校長在另外的訪問裏面,曾經就這件事這樣說過:
「……我感覺學生一定要這樣做,不然我們不會聽到新的思想,…… 我們至少有個反應,知道他們爭取什麼?」
當然很多年之後,亦證明校長並沒有違背當日對學生的承諾,而校長對學生的包容和寬厚,不單表現出他的胸襟氣度,更表現出一個真正教育工作者的深度和對長遠教育方式的高瞻遠矚。
掩卷沉思,校長的一言一行,都歷歷在目,不知怎的,總是心有戚戚焉!或許是憂校長的身體狀況?還是憂在高等教育界,位高權重的諸位學者,能否有校長的胸襟氣度和高瞻遠矚來培育人才;更能否有校長的風高亮節來作為後學的楷模。嗚呼哀哉!
後記
對於校長我亦曾經犯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毛病,記得我是90年代入讀中大教育學院的,當時是高錕校長主政,因為那幾年我在外讀書,對校長並不認識,更孤陋寡聞,根本不知道他在光纖方面的卓越成就。中學時期,只風聞前任校長馬臨教授,一位高大儒雅,溫文有禮的學者,對比個子矮小,一臉傻笑的小老頭,實在有點失望和不以為然。當然今日回想起來,實在覺得自己當年的無知和幼稚。看完這本書之後,讓我對校長有更多方面的認識,面對他崇高的人格,我就更為慚愧。
今日校長患上認知障礙症,記性是會逐漸衰退,在此我想借用梁文道在「校長好」一文所講過的幾句說話:
「希望他(高錕校長)忘記當年我們(一班中大學生)的惡作劇,忘記我們侮辱他的種種言行。但我是多麼多麼地盼望他,我們的老校長,能夠記住他剛剛得到的諾貝爾獎,記住他提出光纖構想時的喜悅,……」
這亦是我對校長的祝願。
再後記
驚聞噩耗,校長已在9月24日早上安詳離世,享年84歲。
在8月中旬,因為要寫一份書籍推介,於是重讀校長的自傳,回望校長的從前種種,已經是百般滋味,湧上心頭。但完稿還沒有一個月,就接到校長離世的消息,真是感觸良多。或許就把這篇書籍推介看作是一篇悼文,作為對校長的一種懷念吧!
別了!校長,從此再也不能看到你真純的笑臉。
別了!校長,從此再也不能看到你和夫人情深款款的溫馨場面。
別了!校長,但願我們一班後輩,能以你的謙厚質檏,作為我們的典範。
永別了!可尊可敬的高校長。
寫於2018年9月下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