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訊

中文科書籍推介

書名:奇妙的創造
  作者:陳永康教授
  推介人:潘校長
 

這本書是浸會大學化學系陳永康教授所寫的,陳教授是一個科學家,他有幾項專利發明;他亦都是一個很虔誠的基督徒,他將科學的一些原理,配合聖經的教訓編輯而成這一本文集。

詩篇104篇24節:「耶和華我愛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你的豐富。」

陳教授重視科學研究,見證上帝奇妙的創造,他窮一生之時間和精力追尋科學的奧妙,他除了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亦是一位愛神愛人的基督徒,書裏面多個題目涵蓋生理、衛生、生態、環境和天然物質等。內容亦有關於友情的,其中有一篇是關於癌症細胞的生長,陳教授比喻癌細胞,就好像我們內心深處暗藏著犯罪的傾向,有機會是一發不可收拾的,內容真是很有趣味和值得我們閱讀。

 
 
 
書名:為了活下去
  作者:朴研美
  推介人:林治彬副校長
 

這本書記錄了一位脫北者(脫離北韓的人)—朴研美的經歷。北韓往往給人的感覺,是一個神秘的國度,拿起這書,你能更真實地看到北韓人民的生活與掙扎。或許你會問,為何廿一世紀的今天,還可以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縱然事情是有點荒謬,但透過研美的親身經歷,給人看到一則活下去的故事。雖然面對千辛萬苦,也要活下去,也要尋找至親的媽媽與姐姐,給人看到人類精神的堅毅,以及不計代價追求自由的強烈的決心。而最令人佩服的,就是研美在書中最後說到:「這輩子我最感激兩件事,一是我出生在北韓,一是我逃出了北韓。」若有機會拿起此書一讀,不妨細味一下為何研美會說出這番話。

 
 
 
書名:聖經的文化世界
  作者:域陀、馬修斯 (Victor H. Matthews) 出版社: 漢語聖經協會
  推介人:陳揚副校長
 

 作者嘗試從聖經時代所遺下的文字記錄,包括聖經本文及大量聖經以外的文獻,考古學家所發掘出的古物,包括墓穴的壁畫、城市遺址及文物等,去重構古代聖經世界的生活模式和習俗,包括衣食住行、法律體制、宗教活動、婚姻習俗等方面。書中描繪了六個聖經時期,由族長時期、出埃及和定居迦南時期、王國時期、被擄與歸回及兩約之間和新約時期,向讀者展示以色民族歷代的文化、社會和宗教生活。

讀後感:
聖經描繪的年代最少相距現代二千多年,我們不可以用現代的思考模式去理解當時的生活模式和習俗,如以色列族長時期的婚姻習俗和繼承權。

    在族長時期,以色列人過著遊牧生活,遊牧民族的婚姻通常為了維持社群關係,以及延續部族本身而存在。因此,為了讓個別家庭得益,婚姻的盟約均由父親安排,他們通常不鼓勵與家族外的人通婚,因此信心之父亞伯拉罕吩咐僕人千里迢迢回到其家鄉哈蘭,為其兒子以撒找新娘,這與現代婚姻習俗主張自由戀愛及自主有天淵之別。當時一段婚姻首要的目的就是生育一個男丁,來承繼父親的財產,延續家庭的名聲和傳統,如長期不育將令家族的財產不被承繼,要分給其他近親,故亞伯拉罕因妻子撒拉早期不育而娶了其女僕夏甲,生了以實瑪利,以承繼其財產,如用現今道德標準去評價亞伯拉罕,他是一個對妻子不忠,違反法律地重婚的人,絕不能成為以色列的偉人。

    閱讀此書,需同時閱讀聖經描述有關的事項,才能切身體會當時聖經人物面對的困境,他們如何只憑信心跟隨神的命令,雖然可能要付上自己的生命、財產及家人作為代價,亦堅決地遵守神的旨意。此書令我加深對聖經的了解,更感到聖經的真實性、同時更體會聖經的偉人對神的信心何其廣大,這些都更加鼓勵自己要憑信心去生活。

 
 
 
書名:垂釣睡眠
  作者:鍾怡雯
  推介人: 梁竹健老師
 

你試過失眠嗎?寂靜的夜裡,剩你一人在輾轉反側,綿羊也數到上千隻了,偏偏就是睡不著﹗可是明早又要準時起床,你忍不住瞄向鬧鐘,時針像個馬拉松好手,勇往直前地不斷跑,把你狠狠扔在後頭。那刻你多麼想時間能過得慢一點,你願意和睡眠談判,甚至向它低頭認輸——「鈴……」無情的鬧鐘摧毀了你最後的希望,你只能拖著疲憊的身軀,不甘地掙扎著起床,行屍走肉過這一天。

如果你對上述情況有共鳴的話,那你一定會喜歡看鍾怡雯這本散文代表作——《垂釣睡眠》。以往沾枕即睡的作者無故失眠,精神萎靡地過了六天。她將睡眠巧妙比喻成不同事物,例如魚︰「可惜不清楚睡眠愛吃甚麼,否則就像釣魚那樣用餌誘它上鉤,再把它哄回意識的牢籠關起來。」她深深想念睡眠的時候,又說「睡眠是個舒服的繭,躲進去可以暫時離開黏身的現實,在夢工場修復被現實利刃劃開的傷口」。

然而,失眠卻不肯放過她,令她幾乎崩潰。她這樣描寫自己失眠的心情︰「醒在暗夜如死刑犯坐困牢房,尤其月光令人發狂的恐慌。陽光升起時除了一絲涼淡淡的希望,伴隨而來是身心俱累的悲觀,彷彿刑期更近了,而我要努力撐起鈍重的腦袋,去和永無止盡的日子打仗。」失眠成了她生活的重心,她猜想自己「弄丟了開啟睡門的鑰匙」,眼見其他人都順利開門,進入夢境,她曾想過靠藥物換來一夜好眠,卻再三猶豫,她說︰「就像自家的鑰匙落入賊子手裡,每晚還要他來給自己開門。」

雖然作者無法開啟睡眠之門,然而失眠卻為她打開靈感之窗。失眠使她有機會細心觀察、留意無眠夜裡的一事一物,以既無奈又幽默的語調,寫下了這篇〈垂釣睡眠〉,一舉獲得兩項文學大獎。余光中先生稱鍾怡雯是「一流的散文家」,她能從細微的日常小事,找到創作靈感,對於作文課常常嚷著沒題材、沒靈感的同學,鍾怡雯的散文應該是極好的參考。

 
 
 
書名:紅高粱
  作者:莫言
  推介人: 趙煥玲老師
 

說起「紅色」,不知大家聯想到甚麼呢?
中國剪紙為紅色,與祝福吉祥有關,現代作家莫言所寫的《紅高粱》,亦以「紅」為書名其中一字,全書亦由「紅」串連全書,但帶出的是人性的真實。

《紅高粱》一書以抗日戰爭及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山東省高密東北鄉的民間生活為背景,男主人翁余占鼇是一個集合正義與野蠻一身的熱血漢子,他可以為了心愛的女人去殺人放火,並且霸佔了之後成為他妻子的戴鳳蓮;亦可以苦練槍法,把曾經非禮過他妻子的土匪殺盡。男主角雖參與抗日,但卻沒有認識抗戰的本質是甚麼。女主角戴鳳蓮本已許配給患痲瘋病的未婚夫,她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勇敢擺脫傳統思想、父親之命,展現出女性追求命運自主的新思想。

作者在小說中創造了一種土匪式的英雄世界,他們可以做盡壞事,但也會犧牲自己,報效國家;他們亦突破藩籬,勇敢追求所愛。《紅高粱》的人們思想充滿矛盾,但人性真真切切坦露在讀者眼前,人們徘徊於傳統規範及現實困難之間,充分反映出時代氣息,展現出一種頑強的生命力。

如想加深認識莫言的故鄉——山東高密的味道(剪紙、泥塑、茂腔等民間藝術貫穿其中),或認識抗日時期人民的人性真實面,或余占鼇戴鳳蓮的愛情故事,《紅高粱》將會為你一一揭曉。

 
 
 
書名:《拾香紀》
  作者:陳慧
  推介人: 林麗欣老師
 

陳慧的《拾香紀》是第五屆香港文學雙年獎得獎作品,早年曾被改編成舞台劇。

《拾香紀》記述了連家紮根香港的故事。父親連城與母親宋雲,一共有十個子女,順序是大有、相逢、三多、四海、五美、六合、七喜、八寶、九傑(後來將「傑」改為「健」),和十香。故事透過主角連十香的敘述,娓娓道出連家上下十多人從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遭遇和變遷。故事人物歷經了很多香港近代社會中的事與物:一九四八年連城宋雲來港住的堅尼地城、宋雲為相逢去求問的黃大仙、三多五美出世時的制水、四海被抱回連家時的石硤尾大火、四海勇救五美臉龐不致破相時的風暴溫黛、六合參與的暴動以及其絕食的天星碼頭、七喜成為狀元的會考、八寶選的香港小姐、九健喜歡的譚詠麟與張國榮、十香與林佳約會的大嶼山……這一切的人、事、物,譜寫成一個包含香港珍貴回憶、屬於香港人的獨特故事。

「原來,回憶,就是,愛。」期盼於閱讀中,我們能徜徉於這個城巿過去歲月的回憶中,並感受文字將人與地結連的溫度。

 
 
 
書名:冰與火之歌
  作者:喬治‧R‧R‧馬丁
  推介人: 唐志偉老師
  對翻譯長篇小說《冰與火之歌》(原名:A Song of Ice and Fire),你認識有多深? 這套作品是由美國作家喬治‧R‧R‧馬丁(George Raymond Richard Martin)所著的史詩奇幻小說系列。按照作者計畫,該系列將有7部,目前出版至第5部。與一般古典的奇幻作品不同,《冰與火之歌》並沒有如《美女與野獸》童話式明顯而簡化了的善惡分明觀念,也不如《哈理波特》系列般將大部分情節以魔法來解釋,而是以較寫實的方法去呈現故事中的世界。

2011年《冰與火之歌》被HBO改編成電視系列劇《權力的遊戲》。 故事主要發生在一個虛幻的大陸:維斯特洛上的七大王國上人物為權力、金錢的鬥爭。

一般小說都會有一條故事主線,再附以其他支線來豐富故事內容;有明顯的男女主角,藉他們的經歷述說故事。但馬丁這大師卻不落俗套,他筆下的《冰與火之歌》照樣分作不同的章節,但每一章卻運用截然不同的人物充當「主角」,運用他們的主觀角度寫成那一章,藉由各個角色價值觀的衝突與其相異的體驗,而拼湊出了一個幅度十分廣闊的故事線;有些角色最初彼此之間看似毫無關聯,但到了故事後半時卻會遇上令人意想不到的交集點;而同一件事件或人物,在不同角色的觀點裡,也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看法與意義;甚至有些一開始被描寫的無比邪惡的角色,在故事中期卻成為了主角,並漸漸讓讀者產生了同情心;而一些前期被認為是主角的角色,後來卻毫無先兆地悲慘死去,打破了讀者的「慣性期望」﹗猶如當你欣賞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傳》時,你能想像男主角郭靖在上一章故事剛學會了「降龍十八掌」,他卻在下一章被小角色歐陽克用毒毒死嗎?但馬丁的故事編排卻是如此,卻是能觸動讀者的神經之餘,眾人都難以指責情節上不合理。在馬丁的妙筆下,沒有一個角色能隨心所欲的活著,他們都受到了歷史洪流擺佈,而身不由己的背離了自己內心的願望;如此細膩而又富有悲劇性的描寫手法,正是《冰與火之歌》教讀者難以忘懷的地方。



有讀者曾戲謔︰讓男孩子說故事,故事只會平舖直述,像單向的鐵路;讓女孩子說故事,故事附以人物的情、事件背景、人物間的關係等等,像一堆的鐵路線;但馬丁的《冰與火之歌》,故事卻像全國鐵路樞紐般錯綜複雜,令人目不暇給。
 
 
 
書名:到不了的地方,就用食物吧!(Anywhere Somewhere Nowhere ─ passage to food)
  作者:李鼎、徐君豪合著
  推介人: 莫偉基副校長
  一位導演,一位企業家,加上一輛摩托車(電單車)。兩位三十多歲事業漸穩的大男孩,平日認真工作,忙著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為了尋回兒時在太魯閣與父親一起喝那口熱騰騰的金針湯的味道,下定決心放空自己,騎著號稱「直線加速之王」的重型摩托車,從台北出發,在寶島展開182天外宿的日子,穿越5座神秘古樸的山脈,到訪6個不同的城市,烹調13道創意美食,喚醒了沈睡在心中的台灣美景!
「不要一起去旅行了,取消吧!免得連朋友都做不成!」 李鼎在香港的海底隧道寫了這則Message給君豪,簡訊後面還補了一個笑臉。

「風 因為森林而停留
海浪 因為潮汐而停留
流星 因為許願的人而停留
你 會為了甚麼而停留」
【摘自李鼎蘭嶼紀錄片─《像飛魚一樣的禮物》】
 

千歲煨麵
材料:
麵粉        半斤
紅蘿蔔    2條
菠菜        2把

調味料:
鳥不踏      3-5片
陳年梅汁  3匙
昆布汁      2匙
紅椒及蔥末

做法:

  1. 將紅蘿蔔及菠菜分別打汁備用。
  2. 以紅蘿蔔汁及菠菜汁分別用來揉麵,過程中亦可加水。
  3. 揉成條狀之後,將兩種麵條捲起。放在一旁以濕布蓋好「醒麵」20分鐘。
  4. 將鳥不踏撕碎與陳年梅汁及昆布汁混合,待用。
  5. 「醒麵」後,待鍋中水煮開,將麵條拉細放入鍋中。
  6. 麵條煮至半熟,撈起,與第4項在新的鍋中煨煮片刻,可讓調味汁沁入麵條內,起鍋,即可食。
     
台灣美學在本書中自然呈現,明明白白是尋常的美景、美食、美好的記憶,為什麼是「到不了的地方」?若不是兩人下了決心,忙著做空中飛人的導演恐怕還不知道阿里山的神木早已倒下;若不是為了到南投洗溫泉,就不會產生「寂寞餘花」的創意茶名;不到蘭嶼參加飛魚祭,台客也不會看見傳說中有翅膀的魚,更沒機會穿到丁字褲…這些故事,就發生在台灣,這些地方很近,又很遠,你我隨時可以出發,卻又可能一輩子到不了…… 這本書結合了影集、遊記及食譜,文筆流暢細膩、感情真摯;照片感性、富電影感;食譜具創意。榮獲【中國時報2005十大好書(美好生活推薦書)推薦名單】。這是一本我看完又想再看的好書。
 
 
 
書名:彤雲箋
  作者:小思
  推介人: 梁東瑩老師
  在眾多小思老師的著作中,《彤雲箋》是我第一本擁有的。小思老師原名盧瑋鑾,她是其中一位令我非常欽佩的大學老師。 那一年上小思老師的寫作課,我領受最深的有二,其一是她叮囑我們遣詞用字時要嚴謹精煉,要反覆斟酌琢磨;其二是要用「心」觀察,用「情」寫作,如能從平常素材中捕捉到不落俗套的人生精妙處,則最能啟發人心。老師所傾囊相授的寫作心得,當然能夠在她的著作中完全展現出來。

《彤雲箋》這本散文集記錄了小思老師在八十年代的所見所聞所感,主題環繞生活見聞、旅遊札記、詠物懷古、家國情懷、異國情調等,包羅萬有。今天讀來,或許書中所記載的物事予人時移世易之感,但世事縱然多變,當中可堪玩味的人之常情及處世之道卻是亙古不變的。 在與書名相同的〈彤雲箋〉一文中,作者認為那一張顏色有如天際紅彤彤雲霞般美麗的箋紙(信紙),必然是出自一位匠心獨運的造紙師之手,她想像到造紙師為了混合出這種「只應天上有」、令人著迷的色調,當中必然經歷了重重難關和挫折。作者甚至猜想到:造紙師或許要在紙漿中摻雜自己的鮮血顏色,才能調和出這種人間絕色來。

這造紙的過程或許多少加入了作者的個人想像,但所帶出的道理不難理解:世間處事認真勤懇者大有人在,但能達至造紙師如此這般嘔心瀝血地步的又有多少人?這令我想起今天常聽到的一句話:「為了夢想,你可以去到幾盡?」 《彤雲箋》中還有許多歷久不衰的人情世故等著你們去領悟呢!
 
 
 
書名:迎鋒而立,刀後「劉」言
  作者:劉進圖
  推介人: 蘇玉燕老師
 

2014年2月26日劉進圖被斬事件轟動全港,雖然已經過了三年,但回想當日的新聞報導,仍然令人猶有餘悸。今日兇徒雖然已經繩之於法,瑯璫入獄,但真正的幕後主腦和行兇目的,我們仍然無法得知。

劉進圖經過一年多的治療和休養,在15年7月把當日遇害的經歷和當中的心路歷程寫成了這本書---《迎鋒而立,刀後「劉」言》。
全書共分為五章,第一章是由劉進圖的摯友、親人、明報的同事和作者自己所寫的序言。第二至四章是由作者親自執筆,分別是「康復路」、「新聞路」和「成長路」;第五章就是別人寫給劉進圖的分享文章。

每次看這本書總是一邊看,一邊抹淚;淚乾了,看著看著,淚又來了…或許是因為自己眼淺,或許是因為不忍他因治療所帶來的痛楚和煎熬,又或許是因為義憤填膺,所以按捺不住‧‧‧但我更加相信是因為書中所流露出那份真摯的感情和悲天憫人的情懷。還有就是經這劫難,作者重新檢視他的信仰,重新回到神的面前,所以他能夠處處表現出對人生的感恩和盼望,看著看著,難道你能不受感動嗎?

第二章「康復路」全是劉進圖執筆,總共有三十六篇文章。
前面幾篇是記述了他剛遇襲,被送入東區醫院急救的情景,真實地報導一眾親友的擔心與慌張。反之作者自己就冷靜,深入地了解客觀的資料,分析情況,作出理性評估,盡顯他記者的本色。接著是寫到在瑪麗醫院接受康復治療的苦痛過程,但作者沒有呼天搶地,卻處處流露出忍耐和感謝。之後康復出院,適逢佔中,作者有感自身的恐怖經歷,再結合當時紛亂的政治氣候,而寫出了中肯的政治分析。他更勸勉抗爭者不要讓仇恨滋長,不要被報復的念頭俘虜,以免失去活在愛中的自由。

最後作者以「感恩、盼望、等候」和「看見」這兩篇作為這部分的總結。
「感恩、盼望、等候」一文是指作者在遇襲受傷這一年,所學到的三件事,就是感恩、盼望和等候。而「看見」一文作者是這樣寫:「我最大的收穫是打開了心靈的眼睛,看見許多以前我看不到的東西。」所以作者就以「看見」作為文章的題目。也正因為是「看見許多以前我看不到的東西。」所以作者可以如此心平氣靜地道出他心中的種種感受。

掩卷沉思,讓我最訝異就是他在遇襲這件事中,所受的傷害和痛苦是最大和最多的,但在書中你沒有看到他的憤怒、怨恨和咒詛,相反只有更多他對生命的反思和感恩。我深信沒有堅定的信仰,沒有崇高的人格,是絕對不會有這樣的表現。劉進圖就好像浴火重生的鳳凰,他的不畏痛苦、義無反顧、不斷追求、不斷提升的執著精神 ,是深深影響著別人的。誠如書中一位作者曾經這樣寫過「這次劫難,令他(劉進圖)的生命多了一重歷練,使之成為上帝更會重用的器皿。」因為我是一個基督徒,所以我更能體會成為上帝重用的器皿之可貴,更能感受他在信仰上所作的見証。

最後願以劉進圖常說的一句話與各位同學共勉,特別是在他被斬的原因仍然不明!特別是在這紛擾的政治環境下,我們要如何自處,才能持守公義?
「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

 
 
 
書名:戲曲的故事‧人生如戲
  作者:管家琪
  推介人: 林海曼老師
 

本書作者根據中國戲曲改寫了十個故事,這些故事過去曾是街頭巷尾,人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但時至今日,「哈日風」、「韓流」不斷來襲,電視也不再播映這些經典名劇,因此,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已漸漸被我們淡忘。惟在中國古典文學的寶庫中,人生哲理和智慧俯拾皆是,值得好好閱讀。

書中記敘了〈竇娥冤〉、〈天仙配〉、〈梁祝〉、〈中山狼〉、〈漢宮秋〉、〈牡丹亭〉、〈趙氏孤兒〉、〈琵琶記〉、〈白娘娘和小青〉和〈西廂記〉十個故事。作者以簡潔扼要的手法將這些經典娓娓道來,其中有悲劇,也有喜劇。喜者與現代的荒唐惹笑不同,悲者又不盡是絕望悲涼,總會蘊含希望,這種禍福相倚的故事內容,正正體現了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

如〈竇娥冤〉中,身世可憐的竇娥遭奸人陷害,被糊塗昏官處死,死後六月飛霜,冤魂不散,最後竇娥之父竇天章重審此案,為她平反冤屈。〈梁祝〉中,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愛情波瀾重重,梁病死、祝殉情,二人生前雖不能共偕連理,死後卻化為蝴蝶,比翼雙飛。〈中山狼〉中,中山狼對救自己一命的恩人──東郭先生恩將仇報,東郭先生性命堪虞,最後幸得老先生幫助,以匕首將中山狼刺死,化解厄困。〈牡丹亭〉中,杜麗娘與柳夢梅,一人一鬼,共譜戀曲,最後竟能開花結果,杜麗娘死而復生,結成夫婦。〈趙氏孤兒〉中,程嬰為存趙氏一點血脈,犧牲親兒的性命,最後趙武長大成人,手刃屠岸賈,報了血海深仇。

十個故事有纏綿悱惻的,也有悲壯激昂的,只要浸泡其中,便能了解傳統文學的內涵,體悟其中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書名:你說,寮國到底有甚麼?
  作者:村上春樹
  推介人: 張安琪老師
 

村上先生是日本著名的小說家,創作大量出色的小說作品,如《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1Q84》等。本書是村上先生數篇遊記的合集,記述了他在世界各地旅遊及生活的片段。書中的遊記各具特點,村上先生捉緊了不同地方的特點,利用平易近人,輕鬆易明的文字,把各地的特色刻劃得生動有趣。以首篇〈查爾斯河畔的小徑〉為例,村上先生描寫了波士頓其中一條河畔小徑的四季變化,再以他最熱愛的運動─馬拉松,把不同季節的景觀串連起來,讀來讓人如置身其中。而在〈大哉湄公河畔〉中,村上先生從僧人、寺廟、佛像、湄公河、人民生活等的不同角度,把寮國這個神秘且不為人知的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使人欲到這個國家一探究竟。

除了旅遊記趣,村上先生在遊記中亦抒發出對經濟發展、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傳統與現代文化演變等的感悟,令遊記增添了哲理的味道。村上先生在書中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我們當然每天都看到很多東西,但那很多是因為有必要看所以才看,並不是真的想看所以看的。我們的生活實在太忙了,甚至逐漸不知道真正用自己眼睛去看東西是怎樣一回事了。」在步伐急速的社會,到不同國家旅遊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登上客機,轉眼間已可置身別個國度,但到底旅遊的意義是否只是單純的吃喝玩樂?還是可以放慢一點腳步,把眼光放遠一點,感受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

 
 
 
書名:我最「搣時」的故事
  作者:游欣妮
  推介人: 許碧蓉老師
 

游欣妮創作了26篇短篇小說,當中記錄了26位人物的平凡故事,其中包括青年人面對學業的困惑,成年人面對工作、人際關係和家庭的苦惱。故事看似平淡,但卻真實,正正反映了現今社會各階層人士的生活實況,叫人看了感同身受。

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故事是〈落網〉。故事的主人翁圓圓為了「不想隨時被找到」、「不想隨時要應機」及「不想隨時要工作」而堅拒下載Whatsapp程式,但因工作關係而被迫配備此功能,自此以後她就正式「落網」。在這個網絡通訊的世界裡,圓圓開始失去了私人空間,在工餘時間要忙著回覆公司的短訊;在朋友群中會因朋友沒有回覆而坐立不安,心情走下坡。

從圓圓的故事中不禁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讓我反思到科技的進步到底是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是讓人徒添煩惱,令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愈走愈遠?

 
 
 
書名:不平凡的雜貨店──《解憂雜貨店》
  作者:東野圭吾
  推介人: 陳燕莊老師
 

如果你有憂愁、煩惱的時候,你會如何處理呢?跟朋友傾訴,還是向父母、師長尋求協助?在著名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作品裡,他創造了一家「解憂雜貨店」,只要在晚上把寫上煩惱的信投入雜貨店鐵閘上的投遞口,第二天就可以在店後面的牛奶箱裏得到回信,信裡面有專人為你解決你正面對的問題。

 這本《解憂雜貨店》,由五個章節組成,從為參加奧運而奮鬥的女孩開始,到決心成為音樂人,決定離家出走,放棄學業,卻面臨理想與現實掙扎的年輕人; 以至知道爸爸打算捲款潛逃,不知如何是好的少年……前後幾個關於成長、抉擇與勇氣的故事,在東野圭吾的筆下像記錄日常生活般平常,輕描淡寫道出或許就發生在你或我身上的事,叫讀者從中反思現實生活和生存的價值,仔細思量應如何取捨。另一方面,細讀下才知道幾個故事的連繫,幾個故事竟然跨越了三十年的時空,像一套「穿越劇」,在說理說情之中加入了推理的元素,製造懸念,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實在不得不佩服東野圭吾的推理頭腦。

 
 
 


曹宗罕老師旅遊街拍
書名:紅刺蝟人像攝影美學
  作者:孫國治
  推介人: 曹宗罕老師
 

曾經有一位攝影學會同學跟我說:「在鏡頭裡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曹SIR也很喜愛攝影,想起初初學攝影的日子,便毅然購入一部NIKON D80數碼單鏡反光機。那個年代數碼相機剛推出市場,入門機也近萬元一部,對於當時剛剛出來工作的我,這算是個不便宜的「玩具」了!可是,問題來了,有了器材,自己對攝影理論及美學觀卻一無所知,何謂景深?何謂快門?何謂色溫?何謂構圖?卻茫無頭緒,充滿許多問號。因此,若大家對攝影也有興趣或遇到相同的問題,我特別推介大家一本名叫《紅刺蝟人像攝影美學》,是台灣著名人像攝影師孫國治先生所寫的。

這書最獨特的地方,是它介紹了許多有關攝影美學的概念和技巧,深入淺出地培養大家正確的審美觀。它有別於現時坊間的攝影書,許多都偏重介紹攝影器材的運用或一些所謂「必學」的構圖方法。坦白說,坊間許多所謂暢銷的攝影書,大多只是複製別人的相機設定數值,屬「速學影相」,根本不用太多的思考,直接叫讀者用甚麼色溫、甚麼光圈數值拍攝,說穿了其實只是訓練大家成為一隻「copy cat」:僅僅抄襲別人的相片而已,根本沒有真正從美學角度上作詳細討論,教導大家如何「先思考後拍攝」。試想想,若大家按下快門時,連怎樣才是「美」也不知道,又怎樣可以影到一張「靚相」呢?

那甚麼是攝影美學?那是一個很廣濶的課題,由於篇幅所限,或許讓我引書中其中一段文字略作說明吧!在第一章討論到「選景」時,孫國治先生這樣說:「其實美,可以說是一種感情,因為全新的東西,缺少一種記憶的深情,少了人們使用過的痕跡,人們的感情沒有加進去,即使設計再前衞,雕工再精美的物品,對我來說,也比不上具有年代性的東西來的美,那是另一種美,更深層的美。」

上面文字的意思是,許多時候我們取景拍攝時,往往喜歡找一些很鮮艷奪目或全新的建築物作背景拍攝,可是作者卻提醒,「具有年代性的東西」,如殘舊的建築物,有時候反而比全新的建築物更有味道。因為殘舊的建築物,往往蘊含人們的歷史和生活的痕跡,看起來,更能記載人們的感情,更能傳遞人們生活中的影像。或許,再看看左邊這張相片,這張相片是曹SIR某次旅行時,無意中在一條後巷中拍攝的。相片中有一道生鏽了的鐵門,生鏽程度已覆蓋整道門,呈深啡色。鐵門上方位置有一個正方形小窗,小窗中生了一根綠色的草生植物,在視覺上,那道深啡色的門殘舊灰暗的感覺,與那青綠色草生植物的鮮艷顏色形成強烈對比;再看看相片中的圖意,讓人有不少的聯想,例如:究竟這道鐵門多久沒有被人打開過,上次鐵門被打開又是甚麼時候?鐵門的主人是誰呢?鐵門內是甚麼情況呢?而那根草生植物經過多少時間才生長出來呢?這些聯想都是從一道殘舊的鐵門引發出來的,若果是全新的鐵門,可能少了這些殘舊的建築物所獨有的聯想空間。各位日後拍照時,不妨也留意下身邊的場景,有沒有一些殘舊的建築物作取景,或許會有不錯的效果!

當然,書中還有許多有趣的攝影美學討論,如怎樣運用光線、對色溫的處理方法、何謂空間視線引導、如何運用鏡頭營造空間感等,作者都有詳細討論。

最後,若大家對攝影有興趣,不妨仔細閱讀一下這本書,很值得收藏。亦歡迎各位找曹SIR分享一下你的攝影心得,我相信這會是個很有趣的開始。